近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五病房张相彤主任和梁洪生教授借助3D可视化技术、混合现实技术,施展出“庖丁解牛”的神奇功夫,成功地为患有寰枢椎水平肿瘤的冯先生拆除了可怕的“定时炸弹”。
术后,磁共振成像结果显示,在未伤及任何重要组织的前提下,冯先生高颈髓部位的肿物被彻底摘除,随着康复治疗的同步进行,他的双下肢力量正逐渐恢复。
各种新技术导演的手术“大片”
自古以来人类就渴望透过物体表面看清其内部的奥秘。早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在研究阴极射线管放电时,偶然发现了X射线。这一偶然发现也开启了医学界影像诊断学的新纪元。
随着CT、核磁共振等高级影像设备的逐步问世,进一步拓展了人类洞察自身内部结构的视野。时至今日,伴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崛起和发展,混合现实技术也应运而生,二者优势互补,在医学界上演了一场如梦似幻的黑科技“大片”——在通过特殊的机器扫描后,病人病灶的立体投影模型显现,医生可根据模型模拟手术的全过程,演练术中可能突发的各种情况,以制定周密翔实的术前规划,让手术过程了然于胸。
在高位脊髓上动刀危机四伏
据梁洪生介绍,冯先生的手术之所以危机四伏,是因为这个肿瘤位于患者第一、二颈椎即寰椎、枢椎水平,犹如一块巨石,重重地压在高位脊髓上;同时又被一大堆“藤蔓”紧紧地缠绕着,这些“藤蔓”就是病人颈部的神经和血管。
要想搬掉脊髓上的“巨石”,就要先剥除这些乱糟糟的“藤蔓”,手术中稍有不慎,冯先生就会高位截瘫,甚至死亡。
张相彤解释说,以往施行这类手术时,医生只能依靠CT、磁共振等数据来判断肿瘤所在位置,制定手术方案只能凭借临床经验和立体思维形成的空间角度和深度想象,就算身经百战的高年资医师,其手术的精准性也难以保证。
两位教授在对冯先生的病情做出详细会诊分析后,决定进一步完善术前影像学检查,并动用最新的“黑科技”手段——3D可视化技术+混合现实技术为患者的生命保驾护航。
让每个细节从“心中所想”到“眼中所见”
医疗组首先将冯先生的术前影像学资料进行了3D重建,在电脑端的3D可视化技术阅片软件平台上模拟术前规划、测距、角度测量、血管距离、肿瘤直径、体积、面积测量等一系列操作,甚至可以轻松自如地旋转、放大每一个细节,让患者的病灶大小及位置从“心中所想”到“眼中所见”。接下来,张相彤、梁洪生团队根据原始CT、磁共振影像学资料,在“医学人工智能实验室”施行了3D建模及算法优化,对病灶给出了靶向定位。随后,两位教授佩戴上混合现实的投影设备Hololens 2眼镜,这时患者整个骨骼、神经、血管及肿瘤毗邻关系的“密码图”在他们眼中一览无余。
3D可视化技术与MR拓影手术导航系统的融合,保证了整台手术精确制导、准确定位,从而帮助医生干净利落地切除了病灶,解放了饱受“欺压”的脊髓,同时也避免殃及肿瘤周边重要的血管和神经。
梁洪生表示,有上述“黑科技”的加持和助力,现代神经外科手术将获得“神助攻”。(记者 李丽云)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华中制鞋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26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